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

猶太教育-從優秀個人到富強民族的卓越典範

內容:
  主要是在講猶太人是如何用智慧去豐富他們的財富,有形的財富可能在一夕間消失,但是無形的財富-智慧,卻是能永遠陪伴在我們身邊,誰也搶不走,是最可靠的財富,猶太人就是意識到這點,注重教育品質,還有遠見卓識,使他們能站立在廣大的土地上而屹立不搖,成為最富有的少數民族。
  教育採取開放式教育,絕不是填鴨式的教育,教學以啟發為主,使得他們不僅知識豐富,更能開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。

感想與反思:
  「如果你擁有了知識,那你還缺什麼呢?如果你缺乏知識,那你還擁有什麼呢?」寫在封面的這句話在我心中激盪著,知識的確是力量,但我從沒想過它可以豐富我,我知道它能使我知識變豐富,但我的人生呢?直到讀完了這本書,我終於得到我想要的解答。
  看著諾貝爾獎的得獎人名單,少數的猶太人卻拿走大部分的獎項,使我驚訝,細讀這本書才發現,他們的教育方法與我們大不同,又或該說他們對知識的價值觀與我們相差甚大,在台灣,我們唸書只為求文憑,為的是日後可能得到的生活保障,父母爭相把自己的兒女送到高級學校,放學又送去補習班,在不斷填鴨與逼迫的環境下學習,讀書似乎成了痛苦的苦差事,上課的方式只是照本宣科,缺乏互動的死寂學習模式,學生開口問問題只會被其他學生投以異樣的眼光,似乎不該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有所疑問,只要「接受」就對了,台灣傳統教育的價值觀很難去做改變,但就是因為如此,雖然這責任沉重且難以達成,我們仍須努力去扭轉這偏見,反觀猶太人的教育,他們堅信「疑問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,學的越多,知識越多,知道的越多,就越會發生懷疑,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。」甚至對於「爭論」是相當鼓勵的,父母與小孩間也會爭論,猶太小孩勇於發聲,再加上他們教育的方式是以輕鬆學習為主,使學生「主動」去學習,求知欲強,母親還會在書本上滴蜂蜜,叫小孩子去舔,使他們認為書本是甜的,而且喜愛書本,尊重知識的價值。
  書中還提到,不管一個人到了多大的歲數,也不論他有多麼貧窮,只要他是人,就可以學習-活到老,學到老,他們對於學習是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,反觀現在人,以生活忙碌,時間不夠等的理由拒絕去閱讀、去學習,喪失了充實自己的機會,實在可恥,若以貧窮來當理由也會令猶太人不解,在猶太社會,沒有所謂的乞丐與文盲,就是因為他們彼此間會互助,他們重視的是整體而非個人,要兼善全部的猶太人,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被放棄,他們自己也不會因為貧窮而認為自己低賤,反而更加努力,擁有向逆境挑戰的勇氣與毅力,值得我們學習。
  我很羨慕他們的教育制度,與教學模式,如果知識不經過一番討論、激盪,又該如何將它轉換成自己的知識呢?如果只是死讀書,不能活用,那又有什麼用?現在的台灣教育制度只是使學生變成考試的機器,缺乏活用知識的技巧,與表達意見的勇氣,這樣的制度可能會扼殺人才,還有社會上的陋習-文憑就是一切,我覺得這更要不得,不見得高學歷就能代表他是位人才,有時候某些人才會因一些意外而錯失入名校的機會,卻因成績單上的分數而被埋沒,我們需要的看更深入、更有意義的東西,而非表面的紙張。素質教育是我們該追求的,並且達到將人才放在對的地方,如同拿破崙所說的「世界上沒有廢物,只是放錯了地方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